如何规划都市圈创新体系?专家提出高房价与外溢性问题待解

焦点节奏感 2019-03-26 08:50:24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创新来看,世界是平的,还是尖的? “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曾经更加普及。《纽约时报》评论员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其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从创新来看,世界是平的,还是尖的?

“世界是平的”的观点曾经更加普及。《纽约时报》评论员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其全球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指出,收费低廉的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让人们可以更平等地获取知识,并且更加方便地将自己发明的产品和服务向全世界推广。

但近年来,“世界是尖的”这一观点开始逐渐流行。这一观点认为,创新往往只发生在相对少数的几个人口和资本高度集中、有强大科研力量和完善产业链条的大都市地区,并且往往只能在这些地区落地,由创新创意孵化为实际产业。

随着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阶段,我国在城镇化空间布局上,正在形成“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特色小镇—乡村振兴”战略格局和空间组合链条。如何发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在其中的“金字塔尖”作用,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也成为政产学研用多方的关注焦点。

3月23日,“国际都市圈经验与中国都市圈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对照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多个地区,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空间规划、创新培育、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探讨都市圈发展的模式、方向与路径。

高成本挤压创新动力

多位与会学者都认为,世界是尖的。如何让我国人口、产业和资本大量集中的都市圈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拔尖”,是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博士指出,人口热度、产业高度、服务密度、知识浓度、开放力度、资本厚度“六度”齐备的大都市是创新创业的天然孵化器。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创新发展基础,人口集聚水平是创新产生的源头。

不过,多位与会学者也表示,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存在生活成本过高、交通体系设计不完善,人口分布结构不合理等多重问题。

其中,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陆军指出,作为欧洲科技创新中心,伦敦都市圈却依然面临着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困局。具体来看,伦敦都市圈存在企业创新“三低一缺”的特征,包括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比较低;企业内部开展研发支出比例较低;产品创新和创新创意占企业总营业额的比例较低;以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大量集聚,本土科技龙头企业缺乏等问题。

根据陆军展示的数据,2013年、2015年和2017年,伦敦地区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比例分别为42.2%、48%和46.9%,均低于英国同期平均水平,同时从事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的企业比例和产品创新和创新创意占企业总营业额的比例,也只在英国各地区处于中游水平。

陆军认为,伦敦都市圈2016年的房价收入比在伦敦、东京、纽约和巴黎这四大高级都市圈中排名首位,高地价高房价导致的高成本,最终使得伦敦出现了创新创业的困局。

“生活成本过高问题在北京等我国都市圈也出现了,创新的人才对生活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自我满足感的追求都比较高,高成本生活会打消其创新动力,这个问题不解决,最终会导致高端人才不稳定,低端人才上不去”,陆军表示。

也有与会学者认为,与国际一流都市圈相比,我国都市圈的人口集聚程度还有差距。

日本东京经济大学教授周牧之则将东京都市圈与北京都市圈对比指出,北京都市圈的土地面积是东京都市圈的1.2倍,常住人口是其0.6倍,DID(人口密度大于5000人每平方公里地区)人口也是东京的0.6倍,但人均GDP和人均CO2 排放量则分别是东京都市圈的0.5倍和2.1倍。

在周牧之看来,东京都市圈的核心,东京湾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已经从过去的基于工厂、港口、能源设施的交易型经济,转向了以会展中心、中央商务区等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交流型经济。其中,充分的交流,和高密度人口,是对新兴的交流型产业来说至关重要的要素。

周牧之指出,2000年至2016年,东京都市圈的常住人口、DID人口(人口集中地区)和超DID(人口密度大于10000人每平方公里地区)人口增加了8.4%,4.5%和14.8%,人口向高密度地区集中趋势明显。而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撑起了高密度的东京大都市圈,同时也减缓了东京人口大量集聚带来的城市病问题。但同期北京的上述人口则增加了59.4%、82.2%和19.5%,趋势恰恰相反。都市圈政策的制定,应当通过优化城市的经济内容和人口结构,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发展都市圈?

对于我国的都市圈发展,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2月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都市圈议题成为近期热点的主要原因。

对此,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处长韩云在此次会议上表示,《指导意见》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文件中提到的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严重、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外,还在于都市圈发展过程中,一些外溢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韩云指出,这些外溢性问题,有的是现实中已经发生,比如环保的问题,中心城市和周边的城市、小城镇、乡村如何在环境保护形成协作的方式;再比如创新的问题,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了的“创新券”的产品,如何通过都市圈让更多有创新意愿的企业享受到政府的支持。而有的则是潜在的问题,比如一些中心城市由于承载能力和产业提升,有了产业转移的需求,但由于财税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转移,这就需要通过都市圈的建设,提供一个架构或者说空间单元,在空间尺度上让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发展外溢性得到有效的解决。

在已经有了指导文件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构建都市圈?从规划的角度,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都市圈规划应当是一种以政策协同机制为核心的发展性规划。立足于建立“1+1>2”的利益放大机制、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利益增效机制、“弱许可、强契约”的社会治理模式和公正公开和透明的利益交换机制等,探索形成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规划理念和特定规划类型。

“都市圈能在更大地域范围内配置资源,发挥产业和创新发展合力。”顾强指出,都市圈创新空间未来将呈现类型多元化、功能复合化、圈层网络化、区域协同化的“四化”特征。动力源自产业、知识和社会的三类创新不断发展,将重构都市圈创新空间。我国新增城镇化人口将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创新活动也将继续向都市圈集中,完善都市圈创新生态系统,以“创新尖峰—产业高地”构筑都市圈范围内的整体优势,将成为都市圈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